您的位置: 首页 > 走进和平 > 地情资料

受到毛泽东接见的革命母亲梁水娣

作者: 来源:本网 发布时间:2023-04-06 浏览次数:- 【字体:
  原创 伍儒鹏
  梁水娣(女,1899-1984),和平县安垇蒲畬村(现彭寨镇群联村)人。在中国革命战争时期,她全心全意支持革命,三个儿子为新中国的解放事业英勇牺牲,可谓“一门三烈”。她是九连山区享有崇高威望的一位革命母亲,人们习惯称呼她为肖母,她的真实名字梁水娣倒是较少有人记得。当年,她像慈般母一样对游击队战士无私支持与付出,她面对丧子和敌人的烧杀、搜捕百折不挠,信念坚定,相信革命一定会成功,新中国必定会建立;她淡泊功名,生活简朴,永远保持一个革命者和共产党人的本色;她那坚毅、乐观、慈祥的形象永远屹立在九连山人民的心中。
  梁水娣17岁时嫁给蒲畲村的肖龙光为妻,婚后生有4个子。除一个儿子因病夭折外,其余的3个儿子先后参加了游击队。此时,梁水娣也开始接受革命思想,并与儿子们一起,走上了革命道路。那时,游击队经常在安坳一带活动,每当游击队来到村子里,梁水娣都会主动给游击队送粮、送信、带路,并为伤员敷药、缝补衣服、做饭,让游击队的战士像回到自己的家一样温暖。 
  在革命低潮时期,梁水娣不止一次地面临死亡的威胁,她的家曾被敌人两次烧毁,而她都是在敌人进村时逃脱的。一天早晨,村庄被国民党兵包围了,当时她正在堂伯娘家借宿。在这紧急时刻,梁水娣向堂伯娘要了一把锄头,一个瓦罐拎在手里,尾随那伙国民党士兵出门。敌兵只顾搜刮财物,却不认得眼底下这个“革命母亲”。之后,因搜不到梁水娣,敌人就一把火将她家房屋全烧了。
  梁水娣虽是一个农村妇女,但深明大义,机智勇敢。1948年初,梁水娣随部队转移到河西。儿子肖波中与肖炳章奉命率武工队留守和东以牵制敌人。当时,蒲畬村被敌人包围,为掩护部队突围,肖波中他们边打边退,最后与两个战士被围困在溪边岩洞里与敌人对峙。为活捉肖波中等人,敌人开始用烧柴草熏烟,用风车吹烟进洞,但并不见效。最后,调集兵力,用床板、门板、沙包在洞口溪流的下游筑坝蓄水,最后,英勇不屈的肖波中等被水活活淹死在岩洞里。不久,梁水娣另一个儿子肖炳章也在村里被捕而牺牲。噩耗传来,大儿子肖琴书不想瞒着母亲,他相信母亲经得起这一打击,如实将这死讯告诉她,并安慰母亲说:您不要太难过,还有我呢!我会为他们报仇的。我就要率队回去了,你就留在河西吧!坚强的梁水娣擦干眼泪,好像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过一样。不料,八月莫塘战斗中,老大琴书又遇刺身亡。同志们相约对她保密,领导也嘱咐暂不泄露消息。但时间久了,她从同志们的眼神口气中就意识到儿子的情况。后来首长终于道出了真情。战士们纷纷围坐在梁水娣身边安慰她:“别难过,大伙都是您的儿子!”,“您就是我们的好妈妈!”
  听了战士们的话,梁水娣重新振作起来,继续留在部队干起她力所能及的工作……
  梁水娣在革命战争年代经历了九死一生,3个儿子均英勇牺牲。成立后,县政府把梁水娣这位功劳卓著的革命母亲安置在县城,人们尊敬她,都称她“肖母”。基于她家为苦命作出牺牲和贡献, 1964年,省民政厅拨出一笔钱,资助梁水娣在和平县城建起了一幢二层的普通砖瓦房,直到1984年去世,梁水娣一直都居住于此。梁水娣生活十分简朴,吃的是粗茶淡饭,衣服穿到破烂,缝缝补补又三年,不舍得丢掉。饮食以素为主,很少吃荤菜,但接待客人非常热情。她在战争年代,为救治伤员,梁水娣学到了一些“土方”,平时常用这些“土方”为民众免费治病。由此,深得群众爱戴。
  梁水娣对儿孙严格要求,从来不允许以她的名义向政府单位伸手,叮嘱他们不能找政府的麻烦,要靠自己的能力找工作,求生活。孙辈没有忘记她的教诲。虽然她有六个孙子,但正式有工作单位的不多,几个孙子后来都下岗待业,生活困难。但他们从来不向政府伸手。
  梁水娣乐于助人,亲戚朋友遇到困难,她会全力支持帮助。安垇黄沙水口村,她有一个叔子及堂侄,因新中国成立前受她家连累被国民党烧掉房屋。新中国成立后,叔侄俩靠借别人屋居住。梁水娣把自己平时省吃俭用节约下来的钱,替叔侄建起了一幢砖瓦新房。侄子将要结婚时没钱,梁水娣出钱帮侄子娶回媳妇。而在自己家乡,她一间房屋都没有,至今还是一块凄凉荒地。
  1951年,梁水娣光荣地出席全国烈军属代表大会,受到毛主席和周总理的亲切接见。1953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。
  梁水娣一家为革命作出巨大贡献,但她不居功自傲,不摆老资格。
  后人有诗赞曰:肖母梁水娣,家贫如水洗;奋起闹革命,不愿做奴隶;一门出三烈。前赴又后继;生为巾帼雄,死后众思齐。
分享到:
【打印正文】
Baidu
map